教育孩子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有时真不知从何抓起,我们不仅要想办法了解自己的孩子,还要帮助他打造健康完善的人格,培养他各方面的好习惯;不仅要注意他的身体健康,还要注意心理健康:不仅要处处以身作则,还要注意及时沟通;不仅要注意他的各方面的品行发展,还要关注他的人际关系等等,
1.成功的家长角色应该是:孩子的良师益友、心理医生、保健医生、心理按摩师,是孩子心灵的港湾、坚强的后盾、起飞的加油站。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保姆,学习上的监督员,行为上的交通警察。
孩子的良师益友主要表现在要从小带领孩子有计划的多读书,读好书。根据孩子的特点、优点和不足,选择性地读书。只有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,才能引领他进入学习知识的大门,才能使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,高尚起来。开阔思维,扩大知识面,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开发方面,就可以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。读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只有像吃饭一样为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,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而这是个慢功夫,需要家长首先要做到,孩子才能做到。身教重于言教在读书方面显得尤为重要。从婴幼儿期到现在我逐渐带领孩子读了许多书,几乎每天读书。从看图片识物到讲小故事到阅读小说,从科技类到人文类等等各类书籍,所以养成了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。为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独立精神,暑假我带他读完了小说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这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力都较大。在看完了这本书后,孩子开始自己读书。家长除了做孩子的导师外,还要成为他的朋友,每天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,在学校有什么高兴的事。之所以问高兴的事,是为了培养孩子关于发现高兴的事的乐观主义精神。与孩子及时沟通在学校的表现,可以及时掌握他在学校的学习状况,心理状况,更能通过这样的沟通,缩短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距离,成为好朋友。
一个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,无论其智力水平多么高,都不可能拥有快乐幸福的成功人生。因此,在教育孩子上,我更注意的是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。让孩子有安全感是这个阶段儿童最需要的。如果孩子失去了安全感,就会出现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不信任感,就会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,与同学交往就会出现问题。如果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,回家向家长说,处理不当,就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安全感、不信任感。所以,父母应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。孩子在遇到困难时,遇到挫折时,在学校遇到不高兴的事,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;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惑。调整他的心态,尤其是同学关系融洽方面,更应该高度重视。家长千万不要指责,而是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孩子逾越这个困难,使他战胜自己,重新找到自己的自信,让他勇敢的跨过去,这是做父母应该做的。
有些事情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一桩,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,这是很正常的,因为他们没有达到很高的社会化程度,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帮助他。比如:孩子有一天忽然跟我说:“妈妈,我不想上学了。”“为什么?”我想这里边一定有问题。 “是某某这个大混蛋,他总欺负我。”孩子有些气愤,有些激动。“他怎么欺负你了?”“他上课总跟我捣乱,不让我听讲。” “你跟他说了吗?别给你捣乱?”“说了也不管事。” “你跟老师说了吗?” “没有。下次他再这样,我非杀了他。”孩子越说越激动,还呜呜哭了起来。我知道这不是小问题,于是,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与同学和睦相处,要能原谅别人,包容别人,一边告诉他要学会适当保护自己,要学会处理事情,不要感情用事。最主要的是我跟那个孩子的家长取得了联系,共同教育两个孩子。在我的努力下,几天后,孩子说,他与那个同学成了好朋友。在这件事上,我想信这两个孩子从中都学到了如何与同学相处的知识。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,并从中懂得了原谅别人也是一种美德的道理。通过这件事,也让孩子明白了处理问题有许多种方法,方法不同,结果就会不同。
另外,给孩子营造一个让他感到温馨、舒适、有幸福感、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。英国的塞谬尔·斯迈尔斯曾说“在一个野蛮、粗暴和肮脏的环境中,要想培养出一个心地善良、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,这是根本不可能的。”
2.家长的定位要准。家长要树立与孩子是平等关系的理念。平等不等于迁就。这种平等没有任何驾驭和依赖的成分。家长一旦被孩子所操纵,成了孩子的奴隶,平等也就无从谈起,孩子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目标,多半成为任性的小霸王。这种平等具体体现在对孩子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态势,不要总以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,凡事要与孩子商量。这也是我对孩子的一贯态度。凡事要征求他的意见,即使意见不统一,也慢慢商量,引导他做出家长满意的决定。其实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,我们家长真的要将它作为一场“持久战”,要讲究战略、战术,更要运用“知已知彼百战不殆”的原理,还要掌握好时机,掌握好分寸。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不成熟的想法,允许孩子犯错,不要急功近利,损伤孩子的上进心。比如在报写字班的问题上,开始,孩子坚决不同意,我也就没再说什么,只是在平常慢慢渗透写字好有多重要,再鼓励他认真写,及时表扬他的字有进步。有时还故意用老师的话鼓励他,他就越来越有兴趣。有一天,他对我说, “妈妈,我报写字班了,在老师那里报的。”我真的高兴极了。这让我意识到,在很多问题上, “润物细无声”是最有力的教育方式。
2000年,全国少工委组织的大型调查表明,90%的孩子反感长辈的教育方式,70%的青少年有逃离家庭的想法;2001年,全国青少年安康计划办公室发表报告声明,85%的未成年人感到生活不如意,90%的受访者不满意老师的教育方式,为此感到郁闷…… 之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有如此高的比例,与家长的定位是分不开的。有些家长之所以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愤怒情绪,过激的批评,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,甚至是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,都是因为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,没有平等的对待孩子。殊不知,父母的喜怒无常,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,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。久而久之,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。托尔斯泰曾说过: “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的失控与失败应该是不幸的根源吧。但愿普天下的父母能减少不幸的根源,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。
3.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,形成家校教育合力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老师取得教育共识,共同制定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,及时发现一个阶段的主要问题,解决主要问题。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家里心理和行为上细微的变化,及时性加以引导。家长要经常与老师,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沟通,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,也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,互相配合,共同教育。
安师大附小三(一)班 王冠林家长:徐雪珮